四不像,马拉松IP打造任重而道远
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《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要“丰富体育赛事活动,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,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…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”。
这些政策愿景无疑是“好话”,传递到地方政府层面时,对马拉松赛事的影响有多大?
现实困境
国务院文件要求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IP赛事”,方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,可马拉松赛事的现实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原因主要有三点:
一是产权归属不清,国家级IP打造困难。
与篮球、足球等职业化赛事不同,马拉松赛事是高度下沉和扁平化的,很难形成统一的商业联盟或职业体系的格局。赛事产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,运营公司往往只是临时合作方,缺乏长期培育IP的动力与条件。
每一场赛事本质上都是城市自己的赛事,横向协调成本极高,加之体育总局对运动项目和体育行业协会的管理模式,田协既缺乏动机,也缺乏能力去打造国家级的马拉松IP。
二是缺乏制度保障,赛事难以可持续发展。
正所谓“无恒产者无恒心”。当前马拉松更多依靠政府招投标,如果赛事每年都通过公开招标决定运营方,上一年投入巨大心血的公司,下一年随时可能被替换,那么所谓IP培育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。
三是市场活力难以激发,良性竞争格局未能形成。
当前,国内大型马拉松国企化趋势进一步加剧:上海马拉松由东浩兰生控股的公司运营,北京马拉松由中体产业参与,广州、深圳、成都、杭州等大赛背后也都是国资背景。这种趋势虽然能够保障了赛事的稳定性,却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创新活力,导致难以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IP。
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,由于地方党政一把手更替频繁,赛事运营缺乏连续性,运营公司话语权往往较弱,稳定培育IP更是难上加难。
机制失灵
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政策与市场交织的故事。
从2014年“46号文”颁布开始,地方政府被赋予了办赛动力,赛事数量迎来井喷式增长。到2019年,中国马拉松已达到一个高峰,赛事遍地开花。疫情三年按下“暂停键”后,2023年恢复举办,又迎来一轮“报复性爆发”。
如果单纯从市场经济的产品角度去审视马拉松赛事,它是一个“四不像”。最基础价格调节供求关系机制,就是彻底失灵的。像报名费长期僵化,2015年以来,主流大赛的报名费大多固定在200元左右,十年未有实质性上涨,远低于赛事真实的组织成本。
正是因为这一机制的失灵,才导致了近几年国内马拉松各种倒卖名额乱象重重。
在当下政府投入逐渐缩减,地方财政压力之下,马拉松作为公益属性较强的赛事,越来越依赖赞助商填补资金缺口。
一边要依赖赞助商投入,一边又要强调赛事的公益属性,限制其权益,造成今天很多管理政策与基层办赛实际相去甚远。
如今国内马拉松运营模式各异。无论是智美曾经的大干快上,还是汇跑如今的深耕细作,抑或北上广深的国企接管,还是第一赛道深入基层办赛数量遥遥领先,中国的赛事运营模式一直在探索,却始终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化程度高、稳定性强的发展模式。
从国际经验看,马拉松同样高度“在地化”。波士顿、柏林、伦敦、东京等世界六大满贯赛事,实际上也是地方城市的赛事,只不过运营主体是社会组织或基金会,而非政府直接操盘。赛事依托长周期的品牌积累和稳定的产权归属,逐渐走向市场化、国际化。
中国的制度土壤不同,不可能照搬。我们在打造马拉松赛事IP这条路上,依然任重而道远。(胡平)
最新资讯
-
巴萨计划买断拉什福德,暂不与曼联接触!
2025-09-28 -
绝望了!曼联补时再被进球,阿莫林挠头后回到座位低头托腮沉思
2025-09-28 -
拉什福德遭种族歧视!巴萨第一时间为他撑腰要求西甲彻查
2025-09-28 -
东体:中超联赛超长补时消耗太大,外籍主裁补时更有针对性
2025-09-28 -
剑走偏锋的黄色潜水艇,想打通“出海”航路
2025-09-28 -
国足最大希望:王钰栋昨晚再爆发,今年正式比赛已独造25球!
2025-09-28 -
中超最新积分战报逆转压哨绝杀!上海海港超成都蓉城2分登顶
2025-09-28 -
终于等到,伊萨克迎红军生涯首次英超首发
2025-09-28
最新录像